7月7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2023年南方双季稻区早稻秸秆科学还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是我国双季稻主要种植区域。据气象预测,2023年6—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季开始时间较往年偏早,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局部可能发生旱情,华南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将会对早稻秸秆还田产生一定影响。双季稻早稻收割结束一周左右,晚稻即开始栽插,秸秆还田茬口十分紧张。针对双季稻之间的腾茬期特点和天气情况,要“因地施策、分类管理;机械配套、规范作业;综合防控、精准施肥”,加强早稻秸秆还田管理,提高后茬晚稻种植质量,保障晚稻稳产丰收。
一、因时因地施策,分类管理田块
早稻一般在7月中下旬收割,收割前5—7天断水排水,抢晴天收割。早稻秸秆及时粉碎还田,有助于补充土壤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但还田作业前要注意田块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对病虫害较严重地块的秸秆进行收集离田并进行无害化处置,避免因秸秆本身携带病菌、虫卵等导致晚稻和来年作物病虫害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加大。对存在重金属超标风险的安全利用类稻田建议进行秸秆离田处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二、选择合理机具,严控作业要求
为节约成本、不误农时,建议选用配备秸秆粉碎装置和抛撒装置的全喂入或半喂入式的联合收割机,在水稻收获的同时秸秆就地粉碎,均匀抛撒在整个田面并形成覆盖。作业前,认真检查秸秆粉碎和抛撒装置的作业状态,及时更换润滑油、磨损严重的锤爪或甩刀等部件。作业时,在收割水稻的同时将秸秆就地粉碎,均匀抛撒在整个稻田地表并形成覆盖。
(一)低留茬粉碎还田。合理调节切割装置,秸秆留茬高度≤15 cm,粉碎长度≤10 cm,成撕裂状,秸秆粉碎长度及留茬高度合格率≥95%,漏切率≤1.5%。通过加装均匀抛撒装置板控制秸秆抛撒力度、方向和范围,提高均匀度,覆盖整个作业幅宽,抛撒不均匀率≤15%。
(二)高留茬还田。秸秆留茬高度25—30 cm,粉碎长度≤10 cm,成撕裂状,秸秆粉碎长度及留茬高度合格率≥95%,漏切率≤1.5%。通过加装均匀抛撒装置板控制秸秆抛撒力度、方向和范围,提高均匀度,覆盖整个作业幅宽,抛撒不均匀率≤15%。
三、科学泡田整地,保障晚稻种植
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早稻后放水泡田和犁耙田,再使用插秧机进行插秧。早稻秸秆还田后犁耙田时可把基肥、除草剂等一同施入。
(一)旋耕整地。低留茬粉碎还田,秸秆粉碎抛撒后放水泡田,水深3—5 cm,通常浸泡1—3天,泡田后施肥,适当增加氮肥基施比例,秸秆泡软后用灭茬旋耕机将稻茬粉碎,水稻秸秆翻入土壤10—15 cm以下,扣垡严密,要求稻茬粉碎率≥95%,90%以上的秸秆埋入10 cm土层中,表面秸秆残留率应小于10%,待平整沉实1—3天后插秧。
(二)喷施秸秆腐秆液(剂)加快秸秆腐熟方法。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下,选用促进秸秆腐熟效果明显的腐秆液(剂)。将秸秆粉碎抛撒田面后,采用无人机喷洒腐秆液(剂)、每亩配施尿素6—8公斤或碳铵20公斤。田面储水7—10厘米,水沤7—12天,秸秆即可软腐。秸秆软腐后可犁耙田插秧。
(三)直接搅浆整地。水稻秸秆高留茬还田后放水泡田3天以上,采用滑切刀的搅浆机进行搅浆平地作业,搅浆深度12—15 cm,搅浆作业1—2遍,作业水深在1—3 cm的“花达水”状态;将稻茬和秸秆埋入泥中12—15 cm,无漂浮。待平整沉实3—5天后插秧。
四、防控病虫草害,抓好水肥管理
(一)防控病虫草害。做好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开展统防统治,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根据田间草害情况,移栽稻插秧前结合耕整地,施除草剂封杀杂草,苗期进行第二次除草,分蘖末期根据草害情况选择进行第三次除草。病虫害重点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水稻生长前期主要防治稻瘟病叶瘟,可结合防治纹枯病用药防治。水稻破口前后重点用药防治穗颈瘟和稻曲病。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晚稻施用第一次追肥(大约插秧后一周左右)后每亩施用100公斤米糠均匀撒施在有水层的田面。
(二)水分管理。水稻苗期,采取浅水勤灌、间歇露田的灌溉方式,之后结合施分蘖肥保持2—3 cm浅水层。拔节后浅水层间歇灌溉,分蘖盛期(每亩达到20万有效穗)建议进行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出穗期保持浅水,齐穗后间歇灌溉,腊熟末期停灌,黄熟排干,以促进土壤气交换和有毒有害气体释放,改善土壤通气性。
(三)养分管理。为防止早稻秸秆腐解过程中出现微生物与晚稻争氮的现象,根据秸秆还田前期耗氮、后期释氮的特点,在总施肥不增加的前提下,可适当氮肥前移,增加氮肥基肥用量。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氮”。中产田块(目标产量450—600 kg/亩),每亩大田总用肥量折纯氮9—12 kg,五氧化二磷4—5 kg,氧化钾5—6 kg。其中氮肥70%—80%作为基肥,土壤犁耙田时施用,20%—30%作为回青分蘖肥施用;钾肥50%—60%作为基肥施用,40%—50%作为穗肥施用;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下一篇:最后一页
记者从河南省教育考试院了解到,鉴于目前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为维护广大考生健康安全,经研究并报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准,河南省原定于6月11日
尖嘴猴腮是人们对猴子的固有认识,但凡事都有例外,最近,郑州市动物园就有一只猴因长着一张方方正正的脸,被送外号人脸猴,其独特的长相令
中原区民政局提醒:尽量避免扎堆,只要感情好,每一天都是好日子5月20日因谐音我爱你,成为很多新人眼中寓意美好的好日子。为满足准新人们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今年中国旅游日的活动主题为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记者今日从省、市文旅部门获悉,为进一步提振行业发展信心,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在中国所有的大江大河中,无论从地理空间还是文化意义上来说,黄河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如果从高空中俯瞰,
在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位于河南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隋唐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
想要了解郑州这片沃土流淌着的文化脉络吗?想要寻找郑州是最早中国历史起源的佐证吗?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由郑州市委网信办指导,新浪河
5月18日0—24时,吉林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6例(轻型),其中延边州3例,白山市3例(含2例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新增本地无症状感染者
2022年5月18日0—24时,天津市新增7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4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新增1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